2013年2月4日 星期一

隨筆:反思...比低價的世界到底問題在哪裡?

最近看到一篇文章"什麼都比低價 國家就完了",整篇文章雖然提到在一切向價格看齊的情況下,問題會有多嚴重,但是我對於後面透過開放市場的方式,讓一切重回市場機制就可以解決問題的想法不是很同意,最終還是要回到問題的本源,為何只能比較價格?

低價其因有自,物廉所以價低,一分錢一分貨,在相同的Spec下,當然是低價的有優勢,但是如果本來就是優質的產品,是否就值得付出較高的價格?

識貨所以懂得行情,我覺得一個產品價位應該是透過客戶需求、產品規格、品牌口碑這幾個方面來決定。

產品規格是否符合客戶需求?
這兩者是相符相成,首先需求方要瞭解自己所需要的人事物到底是怎樣,瞭解市場定價的機制,瞭解規格間的差異。

以人力市場為例,學歷是一種投資,你花費時間跟金錢在一種風險投資上,最好的情況是你找到符合學歷的工作,最糟的情況是失業,就業市場是呈現金字塔分配,越高學歷,越高技術的工作需要的人數越少,而你讀越多的書,也要有對應的成績才可以在高階工作機會中有對應的機會。

大學的普及化讓畢業生的差異性變小,無法量化的表現出個體的規格差異,你就只能混在一起去碰運氣,在這個情況下,證照、在校成績、工作經驗等等可以讓你突出於其他競爭者的特色就是關鍵。

購買方的教育應該是更重要的一環,如何讓購買方,也就是人力市場的雇主瞭解到人才的差異性,以及使用優質人才所帶來的遠景,這應該是更重要的,如果雇主分不出使用不同等級人才的差異,你又如何要求雇主提供更高的薪水?

對於一個職缺,如果本身沒有特殊要求,那找22K與找30K是否有差?

貨好不代表價好,明珠總可能暗投,如果買主不識貨,你又如何賣出價差?還是要隨波逐流?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